奇之趣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刀尖上的大唐 > 第三百零九节 李隆基下野

第三百零九节 李隆基下野(1 / 1)

折腾了整整一个白天,影响中国历史走向的马嵬坡兵变终于平息,唐军将士们找地儿安歇了,广袤寂寞的土地,终于再一次获得了安宁。[燃^文^书库][].[].[>

随行的将士们进入了梦乡,唐玄宗李隆基的世界还醒着,这一夜,对于唐玄宗李隆基来说,是从神变成人的转折,在那一刻,他失去了全部的权威,以及至高无上的尊严,无忧无虑的生活结束了。毫不客气的说,这样的反差十分巨大,不管谁碰上了这样的事情,都肯定是一个不眠之夜。

第二天一早,又到了出发的时候,随行的将士集体待命。按照惯例,唐玄宗李隆基进行了早点名。这一点名就坏了,李隆基悲哀地发现,大臣们要么跑了,要么死了,只剩下了左相韦见素一人。

看到孤零零的一个小弟听候吩咐,唐玄宗李隆基悲从心来,几乎要痛哭一场。不过,事已至此,说什么都没有用了,要做的事就是补齐差额。李隆基下达了诏令,任命韦见素的儿子韦谔为御史中丞、善后事宜总监,替李隆基掌管日常事务。

唐玄宗李隆基解决了身边的问题,马上命令启程,因为这个地儿伤感,他是一分钟也不愿意待了。不过,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将士们围着皇帝起哄,就是不迈一步。

看到这种情景,唐玄宗李隆基蒙了,宰相杨国忠死了,大臣们都跑光了,就剩下朕一个人了。已经把朕整成了严格意义的孤家寡人,你们还有什么不满意的,要弄哪样?

“杨国忠那厮谋反,我们把他杀了,现在却要去杨国忠的老巢剑南。那里是杨国忠的地盘,知道我们杀了杨国忠,还能饶了我们?因此,那个地儿我们是不去的。”士兵代表给了唐玄宗李隆基答案。

将士们的要求并不过分,因为这是一个现实问题。但是,这个问题很难得到圆满的解决。现在,黄河流域烽火连天,富庶的江南太远,西北紧靠吐蕃,还有死灰复燃的突厥,这些都是不可取的地方。关中、成都山水相连。到那里是最安全的,如果不去剑南。还能去哪里呢?

唐玄宗李隆基无奈,只好召集大臣、内侍,以及军队的将领们开会研究今后的去向。

在没有绝对权威的情况下,会议的主题很容易不受控制的跑偏,这一次就是如此。有多少人就有多少主意,河西、陇右、太原都成了选项,有些长安籍的官员更搞笑,提出了回长安的建议。

这些主意没有一个好的,唐玄宗李隆基苦瓜着脸。如果放在以前,他早就火冒三丈了,可是,现在不成了,这些挎着洋刀的大兵都火着呢,一个不高兴就会惹出另一场变故。

看到李隆基的表情难看,韦谔提出一个折中建议。说道:“叛军夺取潼关,长安无险可依,再回长安就是找死。既然大家不愿意去剑南,那就去扶风郡,然后再商量最终目的地。”

扶风郡的郡治为雍县(今陕西风翔县),距离这里很近。

既然大家东拉西扯。那还不如找个就近的地儿,于是,韦谔的主意得到了几乎一致的拥护,向扶风郡进发的目标确定下来。

所谓祸不单行。就在唐玄宗李隆基刚要离开的时刻,附近的百姓自发的集中起来,挡住了他的去路。

百姓们围着唐玄宗李隆基质问,李家的祖宗陵墓都在这里。难道皇帝就这么丢开百姓走了么?

百姓们的质疑很有道理,唐玄宗李隆基被整得哑口无言,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于是,索性将难题留给太子,让太子李亨断后,安抚群情激昂的百姓。

百姓拦住太子李亨的马头说道:“天下之大,皇帝可以到任何地方,可是我们小民只有这一亩三分地,不能离开。我们愿意带领子弟跟随殿下一起破贼,收复长安!”

说话间,人越聚越多,转眼已经有数千人的规模。

百姓们越聚越多,太子李亨的手下手忙脚乱,但是,李亨的表现却是轻松无比。所谓时势造英雄,对于李亨来说,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自古以来,皇位继承人和皇帝之间的关系很微妙,唐玄宗李隆基与太子李亨之间一直面和心不合,如果不是因为李亨能够隐忍,小命早就丢了。

太子李亨活在父亲李隆基的阴影之下,可谓度日如年,马嵬坡百姓挡路,正好给了李亨与父亲李隆基分道扬镳的借口。是啊,窝窝囊囊的当了20多年的太子,谁不想说了算一回!这样的机会当然不能放过。

于是,借着百姓挡道的理由,太子李亨决定与唐玄宗李隆基分道扬镳,走自己的路。随便应付了百姓们几句,李亨率领飞龙军另辟蹊径,走上了另一条道路。

在太子李亨和百姓们讨价还价的时刻,唐玄宗李隆基一行来到了岐山。

这个岐山就是“凤鸣岐山”传说发生的地方。

在这里,唐玄宗李隆基等候了很久,终于得到了太子李亨走上了另一条路的确切消息。他在一瞬间就明白了,仰天长叹:“这都是命啊!”

唐玄宗李隆基平安进入扶风郡,总算安稳了,然而,此地距离长安很近,叛军骑兵一个冲锋就能赶到,因此,这里不是久留之地,应该继续向剑南出发。但是,此时已经完全失控,军队没有任何纪律可言,将士们甚至无视唐玄宗李隆基的存在,陈玄礼都没有办法管束自己的士兵了。

时至今日,大势已去,唐玄宗李隆基无奈了,只能听任事情继续恶化。

正应了那句话,“车到山前必有路”。就在唐玄宗李隆基走投无路的关头,从四川运来的10万匹彩绢送到了扶风郡。

看到堆积如山的宝贝,唐玄宗李隆基马上来了主意,命人将彩绢堆到地上,一幅一幅的打开,然后让龙武大将军陈玄礼集合禁军将士。

彩绢在阳光下发出了异样的光芒,禁军将士的眼睛当时就直了。

唐玄宗李隆基走到了驿站的二楼,鼻涕一把泪一把的发表了演说,演说的内容很长,大致就是如下:“我老糊涂了。用人不当,才导致这场叛乱,敌人势大,我避敌锋芒,离开了长安,因为走得仓促,没有让你们和妻子儿女告别。待遇又不好,一路劳累。我很不好意思。现在,你们领着彩绢,各回各家、各找各妈。原谅一个老人吧,我和自己的孩子们到成都,你们到长安后,别忘了替我向你们的家人问个好。”

不得不说,唐玄宗李隆基毕竟是皇帝,掌控人心的能力炼的炉火纯青、无人能及,如此低声下气。禁军将士们都受到了感动。人啊,都是感情矛盾的动物,一感动,就觉得自己不是东西,于是,将士们痛哭流涕,纷纷表态道“陛下。我们都错了,从今而后,谁敢对陛下不尊重,就是狗娘养的!我们都不走了,保护陛下入川。”

唐玄宗李隆基成功的忽悠了禁军,但是。他已经对这些人失去了信心,于是说道:“出门在外不容易,是去是留,随你们的意吧!”

将士们指天画地的表态,忠于陛下,永不背叛。

毫无疑问,唐玄宗李隆基的演讲是成功的。从此,军心稳定了下来。

唐玄宗李隆基一路辛苦跋涉,一个多月后,逃难的队伍平安的越过了剑阁,进入剑南节度使的防地,彻底安全了。不过,这一路够艰难的,到达成都时,扈从官吏军士总共1300人,宫女仅剩下24人而已。

不过,最艰难的时期熬过去了,唐玄宗李隆基平安到达了成都,又过上了锦衣玉食的日子,而和他分道扬镳的太子李亨的日子却是十分的难过。

在脱离了父亲的羽翼之后,太子李亨选择了朔方。

太子李亨选择朔方的原因很简单,朝廷最安稳的地方就是四川,但那里老爹选择了,自己就不能去了。中原战火熊熊,江南也是叛乱不断,剩下的地儿不多了,朔方是郭子仪的大本营,那里兵强马壮,而且距离不远。

朔方就在今天的宁夏,首府是灵州(今宁夏灵武西南)。

这地儿最早是多民族杂居的地区,汉人和吐蕃人居多。过了很多年,来自青藏高原的党项人在黄河流域崛起,灵州成了西夏的首都。不过,这是以后的事。

在这里多说一句,西夏建国,也是付出了惨重代价的。在安禄山的叛军进入长安以后,从青藏高原迁移到中原的党项人首先出兵,在没有任何援助的情况下,在长安城外和安禄山的叛军血战,很多贵族英勇殉国。

得知了党项人的英勇无畏,李亨大为感动,因此发出诏令,允许党项人在西北居住。

党项人获得了生活的空间,以后才有了西夏党项帝国。

这是后话,还是言归正传吧。

从马嵬坡到达灵州,必须渡过渭河,太子李亨一行人就被渭河拦住了去路。

渭河水流湍急,又没有船,将士们只能拽着马尾巴过河。骑兵渡过去了,步兵没有马尾巴可拽,唯有望河兴叹,无奈之下,只好就地解散,该干嘛干嘛。

总算渡过了渭河,然而,太子李亨的人马几乎减少了一大半。

由于担心遭遇叛军的阻击,太子李亨命令军队强行军,一日一夜急行军300余里。就是如此的亡命逃跑,也没有躲过叛军的追击。好在李亨窝囊,儿子还行,在儿子李倓(音谈)的指挥下,唐军“一日百战”。

一日百战,这肯定有忽悠的成分,为太子李亨脸上贴金的,不过,仗肯定没少打,人也没少死。谁也架不住这么折腾,最后,太子李亨的身边只剩下数百将士。

太子李亨就带着这一支可怜的小部队,辗转来到了平凉郡(宁夏固原县)。

平凉郡地广人稀,但这里盛产战马,因此,太子李亨很快得到了数万匹战马。

太子李亨手中有了战马,于是竖起招兵旗,招募了500士兵,有这些人马打底,李亨的军事力量有了一点模样。

不过,平凉郡地广人稀,招不到多少军队。很难有大的发展,因此,太子李亨“未知所适。”

李亨在这个荒凉的地方不知所措,似乎日暮途穷,然而,只要不死就有救,一个人活着。总会有转机的,这一次也不例外。得到了太子李亨在平凉郡的消息。朔方节度判官、节度使留后杜鸿渐敏锐的发现机会到了。

杜鸿渐马上召开扩大会议,和六城水运使魏少游、节度判官崔漪、支度判官卢简金等人商议,说道:“平凉地广人稀,不是屯兵之处,必欲制胜,非朔方不可。如果我们奉太子李亨为主,以此为号召,用不了几天,各地的豪杰就会投奔。大兵一举,可复二京。”

杜鸿渐说得极有道理,但是,说话听声,锣鼓听音,在他的字里行间就可以看到,他是藏着私心的。这一点不难发现。因为如此一来,他就成了从龙之臣,以后的发展前途无量。实际情况也是如此,李亨称帝以后,他的地位直线上升,成了中央领导。

这就是所谓的“时势造英雄”吧!

对于杜鸿渐抱大腿的主张。这是人人沾光的好事,当然不会有异议。于是,杜鸿渐火速派使者到平凉,给太子李亨送来了邀请函和朔方地区的将士、马匹、兵器、粮食、军用物资等花名册。

看到了邀请函和花名册,太子李亨一直忐忑不安的心终于放下了,这些天的奔波有了回报,自己终于成了有钱人了!

太子李亨马上命令启程。抵达灵武郡。

太子李亨进入了灵武,杜鸿渐等人马上忙乎起来,为李亨登基做准备。不过,让他们意外的是,李亨似乎并不领情,严词拒绝了他们恳请称帝的无理要求。

自古以来,没有谁不羡慕当皇帝,特别是有资格的人更想,李亨当了几十年的太子,就是为了当皇帝,这一点毫无置疑的成分。然而,李亨也有难言之隐,在孝字当头的那个时代,在唐玄宗李隆基还在成都发号施令的时刻,他急于将自己扶正,毫无疑问会在历史上留下骂名。因此,李亨坚决不同意。

杜鸿渐不干了,自己费了那么大的劲儿,不就是等着你当皇帝,我们也高升么。你思想落后,不思进取,这不是耽误我们进步么!于是,他对太子李亨说道:“将士们都是关中人,这些人日夜思念家乡。他们抛家舍业,不远万里跟随殿下来到边塞,就是想立下大功。如果殿下寒了他们的心,以后再想收拢人心就难了。愿殿下不要顾及个人名声,满足大家的心愿吧,这不仅是您的责任,也是为江山社稷着想!”

太子李亨的脑袋摇得像拨浪鼓,饶你是巧舌如簧,俺就是不答应。

按理说,这样大逆不道的劝说,太子李亨应该勃然大怒才对,但他只是摇头。杜鸿渐明白了,这是太子李亨欲擒故纵的把戏,于是,那就继续表演,将戏份做足了。

杜鸿渐联络了当地很多的官员,联名写劝进书,上一次不行,那就继续上!

就是如此,在拉拉扯扯中,劝进书一直上了5次。

戏份差不多了,再演下去容易出戏。太子李亨不在装逼了,说了一句:“你们这是逼我不忠不孝啊!好吧,看在平叛的份儿上,我同意了。”

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七月十二日,太子李亨在灵武城的南门城楼,举行了简单甚至简陋的登基仪式,是为唐肃宗。登基后,改年号为至德,并且将当年改为至德元载,唐玄宗李隆基被推尊为太上皇。当天,唐肃宗李亨就派使者前往四川,向荣升太上皇的李隆基报告这一消息。

那一天,唐肃宗李亨的内心是复杂的。多年来险象环生的太子生涯从此划上句号,多年的政治对手杨国忠也已死翘翘了,今日登基,终于可以自由的呼吸。但是,叛军已占据了两京,气焰熏天,收复失地,重整河山的重担依然沉重。

唐肃宗李亨暗暗思索,自己的肩膀能扛得住这如山的重担么?

答案很简单,没人逼你上贼船,干不了也得干。

当年的八月十二日,唐肃宗李亨派出的使者辗转来到成都,将李亨的书信转达给了昔日的唐玄宗李隆基。

使者知道自己送的是什么信,因此,规规矩矩的跪着,头都不敢抬。

唐玄宗李隆基看到太子李亨已经擅自登基的消息,心情五内杂陈,当年自己设计将父亲逼成太上皇,登上了皇帝宝座。现在,历史再一次重演,自己被儿子逼成了太上皇,或许这就是报应吧!

在那一刻,唐玄宗李隆基心灰意冷,经过了这么大的挫折,他不想再去作无谓之争,既然儿子想要那就拿去吧,毕竟早晚都是他的。

想到这里,唐玄宗李隆基哈哈大笑着说道:“吾儿应天顺人,我还有什么可担忧的!”

唐玄宗李隆基真是个人物,心里恨不得杀人,但依然笑得出来,从此一点看,他就是一个英雄。

4天以后,唐玄宗李隆基下诏:从现在开始,朕的“制”(诏书)、“敕”(敕令)改称“诰”,官员给朕上书一律称“太上皇”;以后的军国大事,皆由皇帝先行裁决,然后报给朕知。等到收复长安,朕就什么事也不管了。

两天以后,唐玄宗李隆基在成都登上高台,举行了传位仪式,命侍中韦见素、宰相房绾等人携带传国玉玺以及册封李亨为皇帝的诏书启程,前往灵武传位。

从这一天开始,唐玄宗李隆基自称太上皇,不再过问国家大事,他的时代结束了。

宋代史学家范祖禹评价说:唐肃宗李亨至灵武称帝,此乃“太子叛父”,是“不孝”。也就是说,是一次未经唐玄宗李隆基许可的擅立,尽管李隆基被迫承认了既成事实。(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最新小说: 九零福运小俏媳 八零好福妻 成为反派得不到的黑月光 团宠小祖宗九百岁 炮灰王妃今天洗白了吗 谍海偷天 从木叶开始的宇智波琴川 穿越从语文书开始 开局签到西游送太乙真人 我靠着茶里茶气嫁给了豪门大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