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惊禅与冯院士的夜谈直到晚上10点才结束。
临走之前,冯院士还不忘嘱托,让陈惊禅有空一定要到他家里玩玩。
陈惊禅自是无不应允。
等到冯修文院士离开之后,陈惊禅才回味起刚才和冯院士的谈话。
自己已经把鱼饵撒出去了,不知道能引来多少大鱼。
陈惊禅心里很明白,冯院士肯定有自己的一套关系网络,只要他知道自己的奇特之处,他关系网中的许多人都会知道相应的事情。
届时,必定会有一番明争暗斗。
不过,陈惊禅对此并不感到丝毫的恐惧。
恰恰相反,他内心里反而有些欢呼雀跃。
伟人言,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
陈惊禅非常享受战斗的快乐,他骨子里的战斗基因已经觉醒,即将绽放无边光芒。
陈惊禅坚信,冯院士在最近便能用科学的理论来探究自己的武道修行,从而开拓出相应的武道理论基础。
不过,事情的发展有些出乎陈惊禅的预料。
因为有人已经开始尝试用科学的理论去解释陈惊禅的异常了。
只不过不是研究他那异乎寻常的实力,而是从其他角度去考虑。
而且,这种解释还颇为符合奥康姆剃刀原理。
即用现有的理论便能解释未知的现象,而不需要增加什么前置条件。
……
临时实验室内,李鹏飞正眉头紧锁。
此时,他已经完全放弃了探究陈惊禅为何实力远超常人,他知道这个问题太过复杂,已经有些超出他的能力边界。
与此同时,他发现一个更有价值的研究课题。
这个研究课题便是延寿理论。
先前,他便发现陈惊禅的身体细胞凋亡的速度要远远慢于常人。
而且其体内的抗氧化应激相关酶的活性是常人的数十乃至上百倍。
他回想了一下学界中有关氧化应激和抗氧化应激的基本概念。
所谓氧化应激是指机体在遭受各种有害刺激时,体内高活性分子如活性氧自由基和活性氮自由基产生过多,氧化程度超出氧化物的清除,氧化系统和抗氧化系统失衡,从而导致组织损伤。
简单来讲,就是人体内有氧化系统和抗氧化系统,氧化系统生成的有害物质会加速人体细胞凋亡,造成组织损害,从而加快人体衰老。
而抗氧化系统,能够有效清除氧化系统产生的多余有害物质,延缓细胞凋亡,保证机体组织不受损害或者损害的速度减慢,从而达到延缓人体衰老的目的。
李鹏飞知道,正常人体内的抗氧化系统清除那些由氧化系统产生的有害物质的速度有限,机体内始终有大量有害物质。
长此以往,人体细胞凋亡的速度偏快,机体细胞受损严重,组织老化速度较快,从而导致人体寿命缩短。
但是,在陈惊禅体内,其抗氧化系统的工作效率远超常人,这就保证了其体内的有害物质要远远少于常人,其细胞受损较少,自然而然寿命延长。
李鹏飞想明白这些以后,他整个人激动得不断颤抖。
因为他看到了一个巨大的市场在向自己展开。
有多少人希望再多活几年,这个市场就有多大。
与此同时,他还大胆地假设,如果人体的细胞永无损伤,是否便能达到永生不灭的目的?
要知道,任何时代,人类对永生的追求都是充满无比热情的。
古有始皇派徐福海外寻仙药。
即便是如今,人们对于永生也十分感兴趣。
一个强有力的证据便是,那些影响因子奇高的国际期刊往往都是生命科学类的,而且以研究细胞凋亡等方向的居多。
这说明什么?
这说明整个人类社会的上层都对延寿和永生极其感兴趣。
以这两个方向立题的科研项目都更容易获得大型企业的资助。
李鹏飞自己就有过类似的体验。
生命科学类,涉及到细胞,染色体,基因等人类遗传与寿命相关的文章都要好发表一些,因为几乎所有人都对这些话题感兴趣。
当然,他知道,自己先前所考虑的理论十分粗犷,哪怕是一个稍微经过专业科研训练的本科生都能得出。
因此,他现在要做的就是将这套理论细胞通路化,理论基因化。
然后不断深入挖掘,直到整个理论浑然一体,毫无破绽。
届时,再用实验证明自己理论的正确性。
到时候,再将自己的理论与实验结果一并发表,其中蕴含的价值必定震惊世界。
说不得又是一个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
想到这里,李鹏飞越发地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
此刻,他只想张开口,大声呼喊,凭此发泄内心的激动与万丈豪情。
不过,作为一位实验室主管,一位研究生导师,为了维护自己的形象,他强行忍了下来。
结果就是,冯院士回来的时候,看见李鹏飞打摆子一样在实验室不断地颤抖。
冯修文院士见李鹏飞如此模样,便连忙关切道
“小李,怎么回事?是天气太冷吗?你怎么浑身都在颤抖。”
李鹏飞听到有人在对着自己说话,便连忙从臆想中清醒过来。
见说话人是冯修文院士,李鹏飞连忙将自己刚才的设想一五一十地向冯院士解释了一遍。
同时,心里暗暗打鼓,不知道冯院士觉得自己的延寿理论怎么样?
冯修文听完李鹏飞的陈述,点了点头,随即轻声感慨
“当真是一代新人换旧人,小李,你的思路很不错,这样,我把实验室的博士生和研究员拆分为两组。”
“第一组由我领导,主攻武学与灵能对人体的武力值提升方向。”
“灵能就是我们在陈惊禅这些人体内发现的未知物质,是陈惊禅原创的词语,我觉得不错,就拿过来用了。”
“第二组由你领导,主攻武学及灵能与人体的寿命之间的关系。”
“两个项目组分工合作,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出成果。”
“到时候,哪一组先出成果,就抽调人手帮助另一组研究。”
“谁作出结果,谁就是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写我俩的名字,你看如何?”
听着冯院士的讲话,李鹏飞一时间有些热泪盈眶,他有一种遇到伯乐的感觉。
想到这些,他连忙应了下来。
轰轰烈烈的研究工作就此展开。
没有几个人知道,一场有关整个人类命运的变革从这处简陋的临时实验室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