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二河看着两人此刻慈眉善目的模样不知道为什么心里油然升起了一股找到了组织的安慰,心里有些难过又沮丧的问道:
“那请问两位大师,财叔他究竟是怎么了?说些奇奇怪怪的话,行为举止也很怪,他还是原来那个财叔吗?不是的话财叔他还有救吗?”
二人闻言不由得陷入了短暂的沉默,随后王喇嘛再次说道:
“这就说来话长了,我尽量简短节说吧。我们以前也是听信了李旺财的话,以为师傅是看不上他的根骨没有带他走。
只是这次他向我求援我们向师傅请示时,师傅特意嘱咐说“那孩子也不容易身怀仙骨却为了凡尘俗世的骨肉情自断仙路,座守狱山。你们尽力施展灵宝,如若能了结因果,务必将其带回。
这就完全推翻了他之前的话。我们谨慎起见特意回了他原籍所在的隔壁村。
打听才知道,他们家当年是两兄弟一起前往郡会务工。这些年来他因为自责导致幼弟去世无颜面对家人哪怕双亲过世都没有回过乡里,只寄回一封家书说血债血偿,不报不回。
了解了这情况我们对他的状况就不敢掉以轻心了,我们借口下山赶路需要时间,在学校附近安置下来,观察了他两天。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这整个学校被他以南山为中心炼成了一个大阵,各种低级诡怪被他吸引到此处做成饵料喂媪诡。
他每天晚间巡视的时间都在补齐这个大阵,放牧媪诡。
本着当年的情谊,我们试图与他接触,在恶果酿成前开解他改邪归正。
但是话还没来得及说上两句他就一个劲的劝我们喝酒吃菜还在暗中放迷香,我们本来想将计就计看看他究竟堕落到了什么地步。
谁知道你这位朋友的下属闯进了他放食的媪诡群,他着急着处理我们也因此得以摆脱困局。
只是他没想到的是,我们俩还有体力执意要随着他一同前往。
他于是做出一副英勇抗争的大无畏模样,让我们好好休息还锁上房门快步离开。
我们打开窗户远远地看着他赶走与他素为亲昵的兽群,将那小伙子引入他平日里准备饵食的饲料间,再着急忙慌的赶回想要将我们两人彻底拿下。
为了保全自身,我们只好假借虽然身体不适但幸好有入宗门时赐予的护体灵丹保证自己能够免于毒害,再顺着他的心思加之以对宗门的污蔑以换取他的同情。
可惜他虽然信了个七八分但是显然失弟之痛让他无法自拔,让他将所有的罪过和愤恨放在了没及时救下他幼弟的师傅和被师傅救下的我们身上。
就在他准备铤而走险痛下杀手之际,多亏了二河你的一个电话才让他恢复清明,暂缓了对我们的攻击。
这点我们师兄弟对二河你表示真挚的感谢,你放心你失散的魂魄我们一定会帮你巡回。
还有那边那个不住磨擦的拇指和食指的年轻人,请你停止你猥琐的行为。我们也算是间接或直接救了你属下两回,不找你要报酬就不错了,请不要对我们的钱袋有任何的非分之想。”
郭子期尴尬的笑笑:“呵呵,我就是手指头痒,您看您敏感了不是。“
接着郭子期问道:“那两位师傅,从见面起就沉默不语,想必也是为了降低财叔的疑心,边想对策边见机行事。我想问问两位大师可否观测出什么,把解决之道想了个明白?“
王喇嘛与张哑巴相视一笑这小子可真是牙尖嘴利,旋即说道:
“办法是确实没想好,不过财叔的根底你们不是也听了个七七八八。这总务处主任我们去李旺财老家回来后连带着调查了他。
这人说是于福源的兄弟其实是他年轻时当小混混在外弄出的私生子,那姑娘怕街坊四邻引以为耻逃到外地生下再假扮离婚,回来跟于福源继续厮混。
这小子一直蒙在了鼓里以为交上了个忘年交的邻居好大哥。谁知是父子混成了兄弟也真算是罕见的奇景。“
郭子期淡淡的吐槽道:
“两位修真的前辈,不是该超然物外,怎么老打听这些凡尘俗世的八卦。这样真的好吗?“
王喇嘛和张哑巴老年一红急火攻心就是忍不住的咳嗽。
待缓过气来,王喇嘛再次开口说道:
“你这小伙子但凡手上功夫能有嘴上功夫的五分之一也不至于跟我们躲在洞里无计可施。“
郭子期本着得饶人处且饶人的宽宏大量,撇撇嘴不搭腔。
王喇嘛见着小子难得的被自己梗得闭嘴,心里比个耶,继续说道:
“单单只是这些俗世人情自然没什么用处,只是根据刚才李旺财对庙诡和于福源关系语焉不详的描述,我们能推测出个大概。“
张二河急忙问道:“王大师这怎么说?“
王喇嘛故作姿态的侃侃而谈: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这庙诡从泥塑变黑胎正是承了于福源办山寨庙的情,从诡窃取福缘从而迈入化精境。
王喇嘛和张哑巴虽然心梗但是看着少年意气将事情的来龙去脉分析得头头是道的郭子期不禁面露赞赏。
“除了声音聒噪了一点,讽刺刺耳了一些,能力太差了以外你说的都对。“
郭子期呵呵笑笑说道:
“是是是,在下才疏学浅,不到二十啷当岁,还有请两位年过半百的大仙出谋划策,不用劳我鹦鹉学舌,创造性的说出您还没想到的话。“
张哑巴拉拉大师兄青筋暴起的胳膊,笑笑轻轻拍怕郭子期的肩膀示意点到为止,大局为重。
五鸠指的是做司徒的祝鸠,做司马的雎鸠,做司空的鸤鸠,干司寇的爽鸠,管司事的鹘鸠
于是这样就增加了我们分辨它们的难度,很多“鸠”指哪种鸟现在还是争论不休。
首先是“祝鸠”,《中国国家地理》认为是戴胜,并且举出了古书《尔雅翼》为证,所谓《尔雅》,是中国最早的字典。《尔雅翼》可以说是它的豪华升级版,当然是相当可信。
鹁鸪
是的,赶出巢去。
赶出巢去。
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地把老婆赶出巢去,任由对方在荒原中被从天而降的雨水淋个湿透,也不知道鸟类会不会感冒。
然后等到空山新雨过后,天气晴好,空气清新。雄斑鸠从屋子里出来了,清清嗓子,神清气爽地向天上发出一连串的“咕咕咕”呐喊。这时还在树叶里瑟瑟发抖的母斑鸠才会钻出来回家。这就是所谓“雨晴鸠唤妇”是也。
“少”也就是“小”,小男人,大女人。不管何新的观点是不是正确的。后来成为西方天帝的少昊的风头还是大半被西王母给抢了。一点男人的脾气都没有。
想来虽然没有说出口,少昊同志还是想活出男人独掌一方的霸气吧?
这也就难怪他会让斑鸠干上司徒这个官了。君不见,多少土地局长都栽在枕头风上面。而斑鸠应该是没有这个问题的。
可是真的你如果多看一点与鸟类有关的古书的话,就会发现,戴胜也有“布谷鸟”之名。
其实有关“鸤鸠”到底是杜鹃还是戴胜,已经是一个持续千年的大论战了,甚至某位着名皇帝也参与其中。但不知道怎么的,一直没有结论,搞到后来,杜鹃不知怎么的就占了上风。
而且杜鹃一般不会爬上桑树,但古书《月令》上说,戴胜每年三月都会落在桑树上。
问题已经如此明显,但很多人还是视而不见。一句:“古人的错误”就成为了解释。这是当前很多作者对于古代文化的态度。
其实细看古籍,之前说的古代祭司很多时候在宗教仪式中扮演的就是“尸巫”的角色,这个“尸”不是“尸体”,而是一种拟神,也就是由活人扮成神灵(多半是死去的先祖)的模样接受祭祀,也就是说“鸤鸠”因此而得名,再也没有比戴胜更适合这一位置的了。
现在来轻松一下,说说司寇爽鸠。它就是鹰,这个是很少见的没有争议的。老鹰被认为是鸟中的包青天,一向有铁面无私之名,所以让它管法律。当然,老鹰当法官的历史要比包青天早得多。西汉的御史郅都就因忠诚廉洁被时人称为“苍鹰御史”。
苍鹰御史郅都
其实比起前面三位,身为司马的雎鸠才是真正的传奇。简直可以说是英雄美人的完美结合。
原因是在有名的中华第一名着《诗经》中,雎鸠出现在第一篇。《关雎》是也。稍有文化的人都会背“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如果看这诗还要翻译的,拖出去打。
可有几个人研究过,雎鸠到底是哪一种鸟?
一般都会翻书。雎鸠,就是王雎,也就是鱼鹰,也叫“鹗”。
鱼鹰
很多人会感觉到违和,原因是这位是猛禽。
一首着名的爱情诗,取象于猛禽,多少有些不搭吗?
古人似乎也感觉到了不对,因为《关睢》是很重要的一篇。历来被说成赞美后妃的高尚品德。可拿鱼鹰来比拟这些美人......哪跟哪啊?
不过看看少昊的任命书,这个解释似乎也很可信。还有比威武的鹰鹫更适合掌管军事的吗?
于是更多把雎鸠解释成猛禽的说法出炉。甚至说它就是老雕,就连袁珂老先生也是这一观点的支持者。
可老雕跑到水边上去唱什么?绿岛小夜曲?
于是有人试图解释这一问题,说雎鸠是鸬鹚。可是鸬鹚一身黑啊。估计喜欢《诗经》的痴男怨女见了鸬鹚那副尊容可以气得分手。
鸬鹚
其实啊,《关雎》开头就写出了这种鸟的重要特征,即叫声是“关关”。这两个拟声词用在这里,使整首诗极富韵律美。
很多读书人都没认真研究过鸟叫。无论是鱼鹰还是鹰鹫,都是猛禽,很少鸣叫。叫出来也很难听,有点类似“呜-哇-呜-哇”,而鸬鹚的叫声更是类似“喀-拉-喀-拉”还是和“关关”不搭。
那么雎鸠到底是哪种鸟呢?
当代着名学者胡淼在经过多年的野外调查后,提出自己的看法,雎鸠就是东方大苇莺。
这是一种棕褐色的娇小水禽,遍布中国大江南北,在河边的芦苇丛中筑巢。每年的春夏之交,就在枝头忘情歌唱,其声铿锵又不失婉约,故人以呼声又称其为“呱呱唧”。乃是有名的鸣禽。用来形容美人的莺声燕语再恰当不过。
中华大苇莺
但要说大苇鸠就是雎鸠,于《诗经》里的内容倒是差不多了。可于少昊鸟国的司马之职却又差了一点了。虽然民间故事中领兵打仗的红颜数不胜数,但如果不打仗的话何以证明其军事才能呢?总不能象有些人的观点一样——“既然她坐上了这个位子,那就一定有真材实料吧?”
其实,苇莺是吃肉的。别看它身子小,但却是以虫子为食,甚至小鱼小虾也逃不过它的尖嘴利爪。这就摘录一段外国名着《飞鸟记》中对于苇莺捕食的描写吧:
“用餐时间一到,它便成为灵活的猎手,来来回回,跑跑找找。所经之处,草和芦苇颤动战栗着:一时间,它身在四处,昆虫们无一行为够快而能躲避开来.....“
鸟虽小,威风可不小啊。
最后是司事的鹘鸠,这位是五鸠中最为神秘的,历代考证都语焉不详。就是袁珂大师也没把它说清楚,甚至说它就是斑鸠。
可是之前他已经说了,祝鸠就是斑鸠啊?他怎么不认识了?
其实斑鸠有很多亚种,一般来说,被认为是鹧鸪的是其中的珠颈斑鸠,而被认为是鹘鸠的是其中的山斑鸠,而在《中国古代动物学史》中则认为是灰斑鸠。
灰斑鸠
而《中国国家地理》则根据《尔雅》上面的解释:“似山雀而小,尾短,青黑色,多声”,认为就是今天的“?(shi)”。
这是种在老百姓中不怎么有名的鸟,又叫“蓝大胆”、“贴树皮”,这几个名词虽然接地气,但老百姓还是不怎么了解。但它却是遍布中国从东到西,由南到北的广大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