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订阅,订阅才是王道,你们的每一份支持,都是俺写下去的动力,每天万字更新,诚意十足,求订阅,求月票,月底了,有月票的兄弟就不要留了。
qq群:157221297,备注青帝重生,没有兄弟想要加的吗?
就是因为张三在这一行的信誉很高,才能让他把这买卖做的长久,现在要是失去了信誉,那他以后也就不用在这一行混了。
这些人之中,可能看出问题来的,也只有金三了,所以张三一咬牙道:“金大当家的,不知道您喜不喜欢这件瓷器?”
“这瓷器虽然看着不怎么好看,但却是标准的哥窑瓷器,我当然很喜欢,不过价格贵了点,要是三万块钱,我还是可以买下来的。”
金三通过这哥窑青釉葵瓣口盘的记忆,知道这张三是花三万块钱买来的,所以就随口出了个价格。
不过这价格可让张三心惊不已,这时他已经知道,金三肯定是看出这是高仿了。
虽然现在除了金三,没有其他人知道这件瓷器的破绽,但肯定是有破绽的。
既然这样注定卖不出高价,能够回本也不错,但他一想不对,这种便宜可不能要。
所以张三立时道:“只要金大当家的说出这件瓷器的问题,我就送给金大当家的好了。”
他刚才转眼一想,三万块钱也不多,既然这样,还不如直接送给金三。
金三可不想这样,他道:“那我就说说,不过价格还是三万,虽然这哥窑青釉葵瓣口盘不值三十万,但还是值三万的。”
其实金三的真实目的不是哥窑青釉葵瓣口盘,要是只买它,金三最多出十块钱。
“那就请金大当家的赐教。”
金三好整以暇的道:“其实没有多难,我们都知道,鉴定哥窑瓷器主要有四点,其一,哥窑釉属无光釉,犹如“酥油”般的光泽,色调丰富多彩,有米黄、粉青、奶白诸色。
其二、“金丝铁线”的纹样,哥窑釉面有网状开片,或重叠犹如冰裂纹,或成细密小开片。
其三、“紫口铁足”的风致。
其四、是“攒珠聚球”般的釉中气泡,“聚沫攒珠”般的美韵。”
“这个我们都知道,难道问题出在这四方面中?”陶林问道。
金三道:“不知道陶教授听没听说过攒珠聚球?”
哥窑最主要、最奇妙、最令人称道、又最被人忽视的特征,即所谓“攒珠聚球”。
陶林若有所思的道:“釉中气泡是哥窑的身份证,哥窑器通常釉层很厚,最厚处甚至与胎的厚度相等,釉内含有气泡,如珠隐现,犹如“聚沫攒珠”般的美韵,这是辨别真假哥窑器的一个传统的方法。
陶瓷界先辈孙瀛洲在其《元明清瓷器的鉴定》一文中早已说过,“如官、哥釉泡之密似攒珠,……这些都是不易仿作的特征,可以当作划分时代的一条线索。”
显然,“攒珠”指的是哥窑器中之釉内气泡,细密像颗颗小水珠一样,满布在器物的内壁和外壁或内身和外身上。
但孙瀛洲说得比较笼统,实际上真正哥窑的釉内气泡,不仅仅只是“攒珠”,还显现出一种比“攒珠”稍大一点的“聚球”。
球比珠大,也就是说哥窑有大小不同的两种气泡,其排列形式不是间杂错落,而是较为整齐地排列在一起。
聚球式的气泡,比攒珠的气泡数量,要少得多,一般呈圈形排列在器物之内壁,像一个很厚的环。
“攒珠聚球”它是当之无愧的,划分真假哥窑的一条必不可少的重要依据。
金三没有动手,只是随意看了一眼,就道:“这件瓷器,其釉色开片器型,均如同书中讲的官窑特征相同,唯一不同的是露胎处,是上的紫色护胎釉,用高倍放大镜观察,气泡特征与书中讲的“聚珠攒球”奇妙变化相同,实在是太好看了。”
“那你先前的话是什么意思?”陶林实在是弄不懂金三的意思,所以有点不依不饶的,想要追问出来。
“你仔细看一下那仿得哥窑青釉葵瓣口盘,根据官哥瓷的气泡特征,那在市场上花10元钱买来的现代仿品,你也观察一下它的气泡特征。
如同官瓷一样的“聚沫攒珠”非常相似,这就是金三找到的,书中介绍的“聚沫攒珠”究竟是一种什么现象与特征。
这个问题刚才一直困惑着金三,要不是看到了哥窑青釉葵瓣口盘旁边的那花榖,他还是一直闹不明白,要是手中没有真品哥瓷,博物馆的真东西又无缘细心观看。
市场上又难觅到真品,其他藏家的东西你能见到不少?
就算市场上有一些,但往往与现在所见到的哥窑青釉葵瓣口盘的气泡特征一样。
因此,几乎没有人知道,怎么分辨出这哥窑青釉葵瓣口盘是假货。
按照以上鉴定哥瓷的四种特征,目前真是真假难辨。
理由是东西存在的各种特征都符合,你又找不出其它理由推翻他。
只能承认它是真东西。
刚开始,金三也没有理由说哥窑青釉葵瓣口盘是假货,但他的异能却让他清晰的看到这是现代仿品。
宋代五大名窑存世量少,也不可能会有这么多珍品出现。
直到金三看到一边的哥瓷花榖,他使用精神力仔细观察它气泡特征,才理解什么是“聚沫攒珠”。
这件哥瓷的气泡不多,用精神力也只能观察到寥寥无几的小米粒气泡的存在,大一点的也都是死气泡,并且也很少,再就是有缩釉点,也是气泡在窑中就已经破裂之故。
很可能也是这个原因,这件珍品才会埋没。
但这哥窑花榖还是具有聚沫攒珠的特点的。
但也是因为他的聚沫攒珠,跟市场上大部分的聚沫攒珠不同,甚至还不如市场上那些仿品哥窑瓷器的聚沫攒珠漂亮,所以它才会被一直认为是赝品保留到现在。
但是奇妙的是,就是在这些稀少的小气泡和死气泡周围,却布满微白色的如煮肉时起的微白沫一样,这时金三才豁然明朗。
孙瀛洲先生说的“聚沫攒珠”现象是不是就是这种呢?
聚沫一词如何解释就值得探讨,洗衣粉加清水,出现的气泡沫也叫聚沫,那是很多小气泡的聚集。
很多人,也包括金三过去也这样认为。
河水中,最后看到李超华点头,他知道,这件哥窑青釉葵瓣口盘肯定是赝品了。
所以他道:“既然是赝品,那就是我们打眼了,金大当家的好本事,我说到做到,我们这里的所有瓷器,您可以随意挑选一件,而最重要的就是这边的三件,您可以任选一件。”
金三看了其他几件珍品一眼,一件青花小碗,是清楚雍正年的珍品。
一件笔洗是康熙年间的,还有一件清粉彩大罐,不过这东西怎么看怎么像仿品。
金三使用异能一看,确实,这又是一件仿品,不过是民国时期仿制的。
这个小小的黑市交流会,作为宣传用的四件古玩,居然有两件假货,而那两件真品,也不算是真的好东西。
算上那件哥窑花榖,这交流会上的东西也不算多好,而那花榖他们还是作为赝品陪衬一件高仿出现的,这有多可笑,就可想而知了。
当然,这种情况,来这里的人也肯定有所预料,既然是黑市,那这里出现的东西就说不清来历,这样的东西自然是便宜了,但买到假货的风险也就大了。
“既然是你们的规矩,那我也不好违背,那我就要这件哥窑花榖吧!”
说着,金三一指那哥窑青釉葵瓣口盘旁边的花榖。
这花榖就跟个花瓶似地,市面上有青花花榖,有缠枝花榖,可就是从来没有听说过有哥窑的花榖。
这哥窑的花榖上面布满裂纹,紫口铁足,金丝银线全都齐全。
虽然金三没有详细观看,但他的精神力已经把这件花榖内外扫了几遍。
里面不管是胎质,还是气泡,都与历史记载的哥窑瓷器相对应。
虽然金三从来没有见过真品哥窑瓷器,但要让他从这三件哥窑当中选一个真的,他还是会选这件花榖。
当然,有了异能查看它们的记忆,金三更是能够确定,这花榖是真正哥窑瓷器。
金三拿在手里,再次看了一眼,同时叹了口气。
这花榖一般是成双成对出现的,这么一个单件花榖,价值可就大打折扣了。
如果它不是哥窑瓷器,金三是怎么也不会买下它的。
这哥窑瓷器,跟金三的审美观念不符,不管是裂纹还是气泡,他看着都不漂亮,也许其他哥窑之中的气泡排列漂亮,但这件哥窑花榖内部的气泡,虽然也排列整齐,也很有规律,但金三怎么看,都没有看出什么华丽的美韵。
但不可否认,这花榖内部的气泡,有聚沫攒珠,也有攒珠成球。
这种标志可是地道的哥窑象征,就算这件哥窑花榖再不值钱,也能卖个几百万。
毕竟是五大名窑出品,还是很有收藏价值的。
“大当家为什么叹气?后悔了就跟他换一件,想来那张三也不会不换,我看那粉彩大罐就不错。”侯钟问道。
“什么不错?那东西撑破天也就值五百,这件最少也能卖五百万,你就好好给我拿着吧!”金三没好气的把哥窑花榖塞进侯钟的手里。
“什么?这东西值五百万?”侯钟惊叫出声。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