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0四回巧破屯留於期奔燕
著书立说嬴政生怨
话说秦将杨端和扮作叛军,随之混入屯留城中,王翦便传令,命大军后退十里安营扎寨,停止围攻屯留,准备先攻取长子、壶关二城。于是,王翦命副将桓齮率领五万兵马攻打壶关;命自己的儿子王贲率五万兵马攻打长子;自己与张唐率领率领所余十万兵马与樊於期相持。
樊於期退回屯留后,便重整兵马加强了屯留的防御,唯恐王翦攻城。可是一连两日,不但秦军不来攻城,反而后退十里安营扎寨,不知何意。正在这时,有探子来报说:“王翦已分兵前往攻打壶关、长子二城也。”成蟜闻听大惊,对樊於期说:“将军,壶关、长子二城事关重大,若是有失,屯留势孤,将难以据守也。”樊於期闻听说:“公子放心,待吾打败王翦,再援救壶关、长子不迟也。”成蟜闻听心中稍安。但以一己之力,实难取胜,还是需要赵国的援助,便遣使前往赵国求助。
当那位使臣来到赵国才知,情况有变。原来,赵悼襄王本来有心帮助成蟜对抗秦国。可是,正准备兴兵赴屯留之时,无奈大将庞煖与蒙骜大战时,身负重伤,而且日益严重,已是卧床不起,不能征战。若派李牧前往,而李牧远在代郡,一时半会难以回来,其他众将难以胜任。故赵悼襄王是苦于无领兵之大将,无法兴兵相助。那使臣闻知无奈,只好回到屯留,报知成蟜。
成蟜闻听赵国援军不来了,是大惊失色,跺脚大哭,便急招樊於期商议。而此时的樊於期正在与王翦秦军相持,难分胜负,当闻知成蟜召自己回屯留有要事商议,不知出了何事,便撤兵返回屯留。
樊於期回到屯留,成蟜迎上前去痛哭不止。樊於期急忙问:“公子出了何事,竟如此悲伤?”成蟜便将赵国已经不能出兵相助之事述说一番。樊於期听罢心情亦有些焦虑,暗想:“如今‘讨吕檄文’已经传至各个郡县,却不见有兴兵响应者;赵国又不能出兵相助,单凭屯留、壶关、长子三城之力,是难以破王翦入咸阳也。”但表面上却不露声色,安慰成蟜说:“公子勿虑也。待吾打败王翦,与壶关、长子二城合兵一处,退入燕、赵,亦可据守一方矣。”成蟜闻听心中稍安,擦了一把眼泪说:“讨吕之事皆由将军倡谋,吾所依者唯将军也。”樊於期见成蟜心情安定,便再次率领兵马出城与王翦鏖战。
可是,此时王翦却是命令将士紧闭营门,深沟高垒,分兵坚守险厄要地。并传出将令:“不许出战,违令者,斩!”暗中又挑选二万精兵,前往壶关、长子增援桓齮、王贲,以便尽快攻取二城,然后在合兵一处,与樊於期决战。
樊於期率兵马来到秦军大营挑战,而秦军是闭门不战,无奈传令亦安营扎寨,与秦军相持,寻机而战。樊於期连日挑战,秦军仍是闭门不战,以为秦军胆怯,便命将士攻击秦军大营。可是,秦军防守严密,损失惨重,难以攻破。正在这时,一名兵士来报:“将军,如今壶关、长子二城已经被秦军攻破,长安君心情焦虑,请将军速归屯留,商议大计也。”樊於期闻听大吃一惊,唯恐屯留城内有失,便退回大营,安顿一番。自己带着数十名亲随回到屯留面见成蟜。
当樊於期回到屯留,成蟜是脸色惨白,满面愁容的对樊於期说:“将军,如今壶关、长子二城已失,独余屯留孤城当如何?”樊於期再次安慰成蟜说:“公子勿虑也。待吾明日与王翦决战,胜可擒王翦,兵进咸阳;败可奔燕、赵之地,据守一方。再联合天下诸国伐秦,共讨伪主,灭吕氏,以安赢氏之社稷矣!”此时的长安君成蟜已经是六神无主,神魂颠倒,只有完全依靠樊於期了,说什么就听什么了,擦了擦眼泪说:“一切全由将军定酌,唯请将军小心谨慎也。”于是,樊於期与成蟜告辞,返回大营与王翦决战。
当王翦与张唐闻知,壶关、长子二城,已经被攻破,心中大喜,立即传命,令桓齮、王贲二将速速回援屯留。王翦便与张唐商议如何大破樊於期之策。正在这时,一兵士来报说:“辛胜将军奉大王之命到此,拜见大将军。”王翦闻听不知朝中出了何事,急忙与张唐迎出大帐之外。
当来到营外,只见辛胜率千余将士,押解着牛羊,携带数十车美酒到来,便迎向前去说:“辛将军奉大王之命来此,必有要事也。”辛胜与王翦、张唐等一同来到中军大帐坐定说:“今日末将奉大王之命来此,一者,慰问征战将士,以鼓士气;二者,大王恨樊於期于骨髓,意欲生擒此人,而亲斩之,以解心中只恨矣!”王翦闻听之秦王政之本意,便说:“臣知大王之意,已经做好决战准备,必生擒此贼矣!”然后,命将士杀猪宰羊犒赏将士。辛胜亦奉命留在大营听用,王翦是非常欢喜。没过多久,王翦又闻报,桓齮、王贲两路兵马已近屯留,心中更是欢喜,正是与樊於期决战之时。
而樊於期尚不知,桓齮、王贲两路兵马已近屯留,还想乘王翦兵微势孤之时,尽快打败王翦,便率兵马出大营来到秦军大营挑战。
这时,只见秦军营门大开,冲出一支人马,为首之将乃是辛胜。樊於期见来将是辛胜,便高声说:“辛胜尔乃一无名小卒,休来送死,快快使王翦、张唐前来一战也!”辛胜闻听怒火上升,高声说:“樊於期汝一叛臣贼子,休出狂言,斩汝易如反掌,何须王翦、张唐乎?”说罢挺枪直奔樊於期刺去。樊於期哪里把辛胜放在眼里,崔马上前,挥大刀迎战辛胜。二人在阵前大战二十余回合,辛胜终不是樊於期的对手,渐渐是力不能支,败下阵来。樊於期见此,便乘胜追杀。就在这时,王翦与张唐亲率兵马到来,放过辛胜迎战樊於期。
樊於期见王翦、张唐果然到来,便直奔王翦杀来。王翦挺枪迎战。二人又是大战二十余和,张唐在一旁观战,唯恐王翦有失,便崔马前来助战。樊於期力敌二将毫无惧色。就在这时,有兵士来报说:“大营已被秦军偷袭,请将军速归之!”樊於期闻听大惊,唯恐大营有失,便撤回兵马返回大营。可是刚刚来到大营,只见两路秦军已经攻破大营,败兵四处逃窜。樊於期见此,只好收残兵返回屯留。
原来王翦已经传令,命桓齮、王贲两路兵马,待到达屯留之后,便悄悄绕道樊於期大营的后面,趁其不备,突然发起攻击。因此,就在樊於期与王翦大战之时,桓齮与王贲的两路兵马先后到达,并很快就攻破了樊於期的大营。樊於期见败局已定,便带领败军逃往屯留,企图与成蟜一起逃往燕、赵。可是当来到屯留城下,却是城门紧闭,呼叫不开。
原来,杨瑞和自从混入屯留城中,便躲在自己的亲朋好友家中,便暗中召集自己的亲朋好友,做好准备,以配合王翦大军攻城。然后,便寻机拜见长安君成蟜,劝其献城投降。可是,由于樊於期及亲信常在长安君成蟜左右,总没机会。当这次成蟜闻知壶关、长子二城被攻破后,樊於期离开屯留与王翦征战之时,便寻机来到了长安君的居所拜见。
此时的成蟜是心神不定、坐卧不安,闻知有故人求见,便命人带到大堂之上召见。杨瑞和到来便倒身叩拜。成蟜一看来人并非外人,乃自己昔日门下之宾客,连忙将其扶起说:“吾闻知先生已为张唐部下之战将,何故到此?”杨瑞和回答说:“公子为臣昔日之主,如今公子身处危难,命在旦夕,臣岂能不助之脱其危难乎!”成蟜见此时杨瑞和还能挂牵自己,甚是感动,便说:“以先生之智勇,不知有何赐教?”杨瑞和说:“公子身为王族,贵为君侯,富贵至极,何故兴兵叛秦乎?”成蟜解释说:“先生可知,当今秦王非先王之子,赢氏之后也,乃吕不韦施‘纳妾盗国’之谋,为吕氏之后矣。”杨瑞和听罢,见成蟜年幼不懂世事,劝谏说:“公子所言,皆是道听途说之言也,必是受樊於期蛊惑而起。樊於期历来与丞相不和,私怨甚深,今以一时之恨,冒天下之大不韪,借公子之名而兴兵报私怨,乃大逆不道也。公子可见,樊於期虽传布《讨吕檄》于各个郡县,而响应者,寥寥无几,可见不得人心也。今王翦乃秦之名将,率数十万大军前来征讨,屯留一孤城,破城之时指日可待。望公子能识时务,莫若献城而降之。”成蟜闻听半晌不语,然后说:“先生所言不无道理,但以王兄性格之暴烈,恐难容吾。樊将军已经与吾商议,若屯留不可守,可一同奔往燕、赵,再‘合纵’诸国,兴兵征讨伪主,灭吕氏,仍不失秦之王位,赢之社稷矣。”杨瑞和听罢,心中暗笑:“长安君如此天真,仍不过是一孩童也。事到如今还听信谣言,做着即位当王的美梦。不过以秦王政的暴烈性格,若是容忍长安君造反,也是很难也。”杨瑞和便劝谏说:“公子不可有此幻想,‘合纵’伐秦之事,不可行也。昔自公孙衍首倡,行‘合纵’之术,至今已有九十余年。而‘合纵’伐秦者,则败多胜少。今诸国皆弱于昔日,而秦却远强于昔日,而诸国皆惧秦之强,争相通好,‘合纵’之术不可行,明矣。再说,即使公子能逃出屯留,投奔燕、赵,两国一时收留,秦兴兵征讨燕、赵。两国之君若惧秦军之威,必缚公子而献之。到那时,公子悔之晚矣!”
成蟜被杨瑞和一席话说得心慌意乱,不知如何是好。沉思半晌怯懦的说:“若依先生之意当如何?”杨瑞欧和连忙说:“公子勿忧也,王翦将军孰知公子非诚心反叛,而是受逆贼樊於期蛊惑而从之。王翦将军有书简一封送与公子,请观之。”说罢,杨瑞和从怀里拿出一封书简。成蟜接到手中打开观看,只见上面写道:“公子与大王乃至亲兄弟,贵为君侯,奈何听信樊於期无稽之言,倒行逆施,行不测之事,自取灭亡,岂不惜哉!但首逆者,乃樊於期也。公子若是能斩其首级献于军前,将功赎罪,臣可奏明大王,恕公子之罪,仍不失荣华富贵也。若是迟疑不决,将悔之晚矣!”成蟜看罢顿时泪如雨下,哭泣着对杨瑞和说:“樊於期将军如此忠勇,吾实不忍诛之。”正在这时,兵士来报说:“秦军已经杀到屯留城下,樊将军在南城门苦战,情况危急矣!”成蟜闻听便收住哭啼之声,前往南城门观阵。杨瑞和亦跟随而去。
成蟜与杨瑞和一同登上屯留城南门,观战,果然见樊於期率领屯留兵马正在与王翦大军鏖战。樊於期确实勇猛,数名秦将与之大战,仍是难分胜负。这时,只见樊於期杀出重围,来到屯留城下,高声叫门对成蟜说:“公子速速开门,此城危在旦夕,不可守也。末将可保护公子杀出城,暂时避难于燕、赵,日后在图大业矣!”而成蟜却懦弱的回答说:“将军所言虽是,不过吾之宗族皆在咸阳,与SD诸国为世仇,若远避燕、赵岂能容之?”樊於期又高声说:“公子勿虑,天下诸国皆苦于暴秦,必会同心抗秦,何愁不纳乎?”这时,杨瑞和率领自己的亲朋好友手持兵器来到近前,挟持成蟜,高声对城下的樊於期说:“长安君已经献城归降,还请樊将军自行方便矣!”
守城的将士闻知长安君献城投降,便都放下武器,不再抵抗。杨瑞和将早已经准备好的白起竖起。此时的成蟜已是无可奈何,只有哭泣。樊於期在城下看得清楚,知大势已去,便仰天长叹说:“如此孺子不足辅也!”说罢反身又杀入秦军,杀出一条血路,冲出包围圈,朝燕、赵方向逃去。樊於期本有心投奔赵国,可是由于赵国原本应允出兵相助,后来又食言罢兵,知不可依靠,便投奔燕国而去。
王翦闻知樊於期已经冲出重围,便命兵士追杀一阵,已是追之不及,只好收兵。这边,杨瑞和挟持成蟜命兵士打开城门,王翦便指挥秦军冲入屯留城中,夺取屯留。然后,命杨瑞和将成蟜幽禁在馆驿,命辛胜返回咸阳报捷,并请示秦王政,对长安君成蟜当如何发落。
秦王政闻知辛胜的报告,屯留叛乱已被王翦平定,心中稍安,可是,闻知樊於期逃走不由得大怒,立即传旨给王翦:“凡能擒获樊於期者,赏赐五城,封爵五级!”“长安君成蟜就地枭首示众!”“凡跟随长安君成蟜反叛之将士,皆斩首!”“屯留城内的庶民百姓,皆强制迁往千里之外的临洮(今GSLZ县一带)。”
此时秦王政的祖母夏太后已是年过七旬,闻知长安君成蟜叛乱,已被擒获,将枭首示众,不由得对幼孙成蟜产生了怜悯之情,便面见秦王政,为之求情,以赦免其死罪,保留一条性命,对秦王政说:“蟜儿年幼无知,受樊於期蛊惑,虽然罪不可赦,但不知可否勉其一死也。”秦王政却毫不留情的说:“如此叛逆之罪,若不严厉处罚,何以治国乎?”夏太后闻听无言以对,只好流泪而去。
太后赵姬闻知成蟜将被枭首示众,心中亦是痛苦万分,本想面见秦王政为成蟜说情,可是,当闻知夏太后为之说情,都不给面子,自己远在雍城,与秦王政很少见面,更是难以说通。便遣人回咸阳,请求吕不韦为之说情。吕不韦本来就意欲除掉成蟜,并不愿意去说情,但有太后赵姬所托不敢推辞,只好入宫面见秦王政。
此时的秦王政已经二十多岁,虽然没有行冠礼,也没有正式执政,但对朝中的很多事物,开始参与,并自做决定。对吕不韦虽然仍然称为“仲父”,但对其尊重的程度远不如从前,特别是对吕不韦独揽朝政,架空自己更是不满。而今闻知成蟜、樊於期反叛皆因吕不韦“纳妾盗国”之说而起,对吕不韦更是愤恨至极。如今见吕不韦前来为成蟜说情,便怒斥说:“丞相所言差矣!如此反贼不诛,岂能服众乎?寡人亲族兄弟甚众,皆反叛当如何?”吕不韦见秦王政大怒,不敢再言而退下。
再说成蟜被囚禁在屯留的馆驿之内,是度日如年,还盼望着王兄秦王政能看在是亲兄弟的份上,勉自己一死,留一条性命。可是当闻知,王翦已经接到旨意,将自己就地枭首示众,不由得心中战栗,痛哭不止,直到深夜,便在馆驿自缢而死。
第二日,王翦闻知成蟜已经自缢而死,便命兵士将成蟜首级割下,悬于屯留城门之上示众。然后,命兵士将已经投降的,跟随成蟜、樊於期反叛的军吏兵士一万多人押往屯留城外皆斩首。一时之间,只见屯留城外是哀声遍野,血流成河。紧接着,王翦命兵士强制将屯留城内的庶民百姓集中在一起,亲自率领将士们将他们全部迁往偏僻荒凉的临洮,将屯留城内一扫而空。
王翦将屯留的事情处理完事之后,便回到咸阳向秦王政如实禀报。秦王政心中稍安,并厚赏了王翦。而夏太后闻知,秦王政没有半点骨肉之情,将成蟜枭首示众,是又气又急,不久便故去,葬于杜原之东,在秦庄襄王芷阳陵的东侧,秦孝文王寿陵的西侧,故称“向西可看到其子,向东可看到其夫也。”
此次成蟜反叛之事,从头到尾皆由秦王政自作主张,独自处理,没有听取任何人的意见,其严酷程度完全出乎人们的预料,使满朝文武百官为之震动。特别是丞相吕不韦,看到如今的秦王政不再是过去的小孩子,而是二十多岁的青年,虽然相貌长得并不出众,但天资聪明伶俐,有极强的权利欲,急欲亲政掌权。其实自己早就该将王权交出,退出辅政大臣的位置,可是若平平淡淡的交出权力,又有些不甘心。吕不韦想到这里,突然想起命自己的宾客、舍人著书立说之事,经过多年的编写应该有个结果,于是立即召集几位著书立说的宾客、舍人问及编写的如何。那些宾客、舍人自秦王政元年(前246年)开始奉吕不韦之命开始编写,至秦王政八年(前239年),历时八载,已经将《吕氏春秋》一书的书稿编写完毕,正欲交于吕不韦。
当吕不韦看到书稿之时,是心中欢喜。该书兼取了儒、法、道、阴阳、纵横、墨、兵、农等诸子百家之说,故称其为杂家。关于磁石指南特性,最早见于本书记载。
《吕氏春秋》全书分十二纪、八览、六论、序意(即序言),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一篇,二十余万言。“十二纪”以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十二个季节为“纪”,每一“纪”有五篇文章,共计六十篇。“八览”是,有始览、孝行览、慎大览、先识览、审分览、审应览、离俗览、恃君览,每“览”有八篇文章,共六十四篇。“六论”为开春论、慎行论、贵直论、不苟论、似顺论、士容论,每论有六篇文章,共三十六篇。再加上“序意”,全书共计一百六一篇文章。
吕不韦自认为,《吕氏春秋》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所有事理,兼取了当时诸子百家之长,在法治的基础上,还倡导儒家的礼仪教化,充分体现了自己的治国理念和施政纲领,即使秦王政亲政以后,也会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此时正是向世人公布《吕氏春秋》的最佳时机。于是,于秦王政八年(前239年),吕不韦将《吕氏春秋》刊布于咸阳城门之外,并悬挂千金的赏匾,言:“能增删一字者,赏千金!”消息传出,人们蜂拥而往,皆欲观之,各国的辩士贤才闻知,亦来观之。但是,终无人敢将其删改一字。由此,《吕氏春秋》起到了轰动效应,吕不韦之名远播各国。
其实,《吕氏春秋》也不是毫无瑕疵,完美无缺的,当时的文人学士也并非不能增删一字。而是人们知道,吕不韦的赏金并不是好拿的,其目的是测试一下自己的权威,是否有人敢挑战自己。因此,人们惧怕吕不韦的权势,无人敢言。而秦王政看罢《吕氏春秋》心中大为不乐,认为其内容,推崇儒家思想,完全违背了秦国的法治观念,是有意挑战秦国的王权。但自己尚未完全亲政,只好暂时忍耐,记在心中。
吕不韦深知秦王政急欲掌权,自己又不甘心轻易放弃权利,便在极力推行《吕氏春秋》施政纲领的同时,极力兴兵征战,建立武功。这一日,吕不韦与群臣计议,为报蒙骜之仇,意欲兴兵伐赵之事。这时刚成君蔡泽劝谏说:“臣以为,以当今之势,赵不可伐也。”吕不韦闻听不乐说:“君何出此言?”蔡泽说:“臣以为,今国内成蟜之乱刚平,而赵悼襄王励精图治,内有赵胜为相,庞煖为将,外与燕结盟,赵、燕合为一体,故不可伐也。”吕不韦仍是不乐说:“君以为当如何?”蔡泽回答说:“臣以为,若伐赵,当先破赵、燕之盟,间离赵、燕之关系。赵、燕本乃世仇,今燕依附于赵,非其本心,实惧秦之强,不得已而为之。臣愿出使燕国,破赵、燕之盟,使燕纳质称臣于秦。使赵力单势孤,再联燕伐赵,以广河间之地,必胜矣!”吕不韦闻听觉得有理,便奏明秦王政,命蔡泽出使燕国。
十余日之后,蔡泽奉命来到燕国都蓟城(今BJ市FS区一带)。燕王喜闻知秦国使臣到来,心中惊惧,唯恐是来索取樊於期之首。虽然说樊於期逃至燕国,可是躲藏在何处无从知晓,故难以应对。但又不敢得罪秦国,只好传旨召见。
蔡泽入宫拜见燕王喜后,便将奉秦王政旨意来此的意图述说一番。燕王喜闻听不是为樊於期之首而来,心中稍安。蔡泽又说:“燕、赵本为世仇,征战不息。昔赵兴师伐燕,一战而栗腹死,再战而剧辛亡。燕损兵折将,土地被赵侵夺,如此之深仇大恨,大王忘乎?而今却轻信赵之妄言,侍赵悼襄王而西向与强秦为敌,何利乎?附赵与秦战,胜,则利归于赵;败,则祸归于燕。望大王深思之。”燕王喜闻听沉思半晌说:“先生所言甚是也。而今燕弱,而赵强,力不能敌,故与赵结盟,无奈也,望先生勿怪哉。”蔡泽解释说:“臣无责怪大王之意也。今秦王意欲修好五国‘合纵’之怨,无与燕为敌之意,愿结秦、燕之盟,共同伐赵,以雪燕屡败之耻也。”燕王喜闻听心中欢喜,连忙说:“先生所言甚是也。弃赵而盟于秦,乃寡人之愿也。不过,如今寡人即无良相,又无强将,难以拒赵矣。”蔡泽连忙说:“大王勿虑也。燕可使太子丹质于秦,而秦可学选良臣名将至燕为相,秦、燕之盟固如胶漆,拒赵无虑也。”燕王喜闻听甚是欢喜,立即应允,便命燕太子丹跟随蔡泽赴秦为质。
十余日之后,蔡泽与燕太子丹一同来到了秦都咸阳,向秦王政交旨。吕不韦听取了蔡泽此次出使燕国,并与燕王喜如何立盟的经过,非常高兴,便与群臣商议选派何人前往燕国为相。
吕不韦经过深思熟虑,觉得唯有张唐前往燕国为相最为合适,便对张唐说:“当今之势,将军威名远扬,足以胜任燕之相位也,唯辛苦将军矣。”张唐闻听心中不乐,推辞说:“臣老矣,又身体不适,患病在身,难以受命也。”
欲知张唐能否前往燕国为相,且听下回分解。